“莫若于水”的出处是哪里
哎呀,这“莫若于水”的出处原来是宋代邵雍的《观物吟》,这诗真是让人心头一亮啊!水啊,表面上看似平平静静,可它照见的不过是外在的表象,想看透里面的真相还得靠圣人的慧眼。这让人不禁想到,现在的社交媒体上,“摆拍”可是家常便饭,每个人都在展示最光鲜的一面,但你真的知道ta内心的想法吗?
别急,这里有个问题:为什么我们总是更关注外在的“平静”,却忽视了内在的波澜?就像我们常说的“人不可貌相”,水再平静,也照不清海底的乾坤。这就提醒我们,不论是看人还是行事,都不能只看表面。
那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“表里如一”呢?或许,先从少点“假模假样”开始吧!多点真实的分享,少点刻意的修饰,让自己的言行一致,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。水是自然的镜子,但人心才是最真实的镜子。你我都能成为自己的圣人,对吧?
哎,说到水,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:你有没有试着像水一样倾听?或许,这就是“莫若于水”的另一种解读。毕竟,水能包容万物,可咱们有时候连自己的心声都听不进去呢!
怎么样,是不是有点启发?咱们的话题虽然从水聊到了人心,可最终都是在说一个道理:别只看表面,多关注内心的平静!毕竟,真正的平静,不是像水一样不动,而是像水一样包容一切!
“莫若于水”出自宋代邵雍的《观物吟》。
“莫若于水”全诗
《观物吟》
宋代 邵雍
画工状物,经月经年。
轩鉴照物,立写于前。
鉴之为明,犹或未精。
工出人手,平与不平。
天下之平,莫若于水。
止能照表,不能照里。
表里洞照,其唯圣人。
察言观行,罔或不真。
尽物之性,去已之情。
有德之人,而必有言。
能言之人,未必能行。
《观物吟》邵雍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《观物吟》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中文译文:
画工描绘物象,经过了月月年年。明亮的镜子照射着物体,立即写在前面。照之虽然清晰,但可能还不够精细。工艺成品,有平整的也有不平整的。天下万物之中,没有比水更平静的了。它能够照出外表,却无法照出内里。只有圣人才能透视外表和内里,洞察言语和行为,没有伪装。探察物品的本性,忽略了个人的情感。有道德的人必然会言行一致,但能言之人未必能言行合一。
诗意:
这首诗词主要探讨了物体的表面和内在的真实性,以及人的言行一致性。诗人通过描绘画工描绘物象的过程,引发了对外表和内在的思考。他认为,物体的外表可以通过镜子等工具来照射和描绘,但却无法洞察其内在的本质。只有圣人才能透过外表看到内在,洞察其言行的真实性。此外,诗人还提到了人的言行一致性,认为有道德的人会言行一致,但并不是每个能言之人都能真正践行自己所说的话。
赏析:
《观物吟》通过对物体、人的言行和道德的思考,展示了作者对真实性和一致性的关注。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,通过画工描绘物象的过程,突显了外表和内在之间的差异。诗人通过表达对圣人的称颂,强调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洞察力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,并在言行中保持一致。这首诗词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传达了深刻的思考,呼应了宋代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真实性的重视。